侦探案件

包二奶

包二奶

女博士潜入内地二奶村研究包养现象 真相完全出乎所料

 

根据2010年,学者潘绥铭的抽样调查,在中国现存婚姻中,有1/5受到婚外性的威胁。其中,婚外包养作为一种长期稳定的婚外性关係,不仅牵扯到情感出轨,还包含大量金钱关係,这样的「钱色交易」,尤其为人不齿。社会学博士肖索未2005年开始研究包养现象,打破了对「二奶」及其男伴们的传统解读,2018年,她出版了《慾望与尊严》一书,向我们讲述了当事人的故事,原来,情况没那麽简单。

 

研究二奶的女博士 

「婚外包养」是我唸博士时的研究课题。当时我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念社会学博士。从2005年到2007年,我一共调查了19个二奶案例。她们年龄最小的18岁,最大的38岁,没有人上过大学。「二奶」这个词的兴起是在90年代后半段。最开始是在广东一带流行,那个时候很多香港人、台湾人到大陆来做生意,妻子孩子留守港台。他们就和当地的女孩子在一起,算是在大陆的另外一个家。 根据人类学家谭少薇的估算,到1990年末,每6个在大陆工作的香港男人中,就有一个在大陆有二奶。这对港台社会造成很大的冲击,成为媒体热点。后来,大陆男人「包养二奶」也为人们关注。我的博士论文在2009年成稿,当时研究婚外包养的人非常少。现在,「二奶」的说法没那麽流行了,但并不意味着包养情况的减少,而更多是因为人们「脱敏」、习以为常了。现在更流行的说法叫「小三」,这是一种流行词彙的更替,背后也意味着婚外情形式的多元化。「小三」是中性的,男女都行。且不一定是「包养」的形式,一部分「小三」具备独立的经济,另外一部分类似之前说的「二奶」。 

 多有钱才能包养? 

包养二奶的男性并不都是大老闆,也有那些一个月收入才几千块钱的「工薪族」。但,钱的多少是相对的,他们包养的大多是从农村、乡镇来的打工妹。不漂亮,甚至不年轻。  

婚内出轨,并不仅仅和性有关  

我在调查中发现,「性」远没有想像中那麽重要。一些男性和他们的二奶没有固定的性生活,甚至在个别案例中,双方完全没有性交行为。这让我很意外。对一些商人来说,二奶的公共展示——让别人看到,反而更为重要。因为漂亮女人像徵着男人的实力和魅力,而二奶又与小姐不同,不是直接交易性的,她是某个男人独有的,带着情感色彩,更能展现出男人味儿。因此,很多二奶会被要求频繁参加应酬活动,在饭局夜场给男友「挣面子」。这些场所被视为声色场所,是慾望流动的地方;妻子不能出现在这些声色场合,妻子的身份与家庭相关,意味着道德和责任。 

 二奶的代价 

最近的热点事件告诉我们,当二奶的代价很高,甚至可能身陷囹圄。而对普通二奶来说,最大的恐怕是「情感代价」。一个男性受访者告诉我:「当别人二奶不是说年轻漂亮就行的,关键就是要性格好,不要烦,不要罗嗦。」 二奶要让男人觉得舒服,那就意味着她们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,压抑自己的不满、失望、愤怒,甚至忍受情绪暴力。一些二奶反馈,在关係稳定后,男友会肆意地冲她们发脾气,「找茬」乃至「大发雷霆」,但多数情况下她们会选择忍耐,因为「顶是长久不了的」。婚外包养关係对男性的行为几乎没有社会约束。 

也有一些女性会觉得自己的关係「不光彩」,不想让别人知道,她们会断掉跟熟人、工友、老乡的联繫。但这样反而让她们丧失社会资源,更难掌握自主权,越来越脆弱。另外,二奶的经历会让一些女性对人,尤其是男人的信任度很低。这对她们之后择偶和婚姻都会有影响,面对一些追求者,她们很容易怀疑「是不是也是玩玩的」。 

 

包二奶 Q & A

A:肖索未

A:写博士论文的时候,是在美国,更多是从西方的经济社会学和性别研究的角度进行分析。回国以后,对国内的婚姻现状有了 更加切近的观察。更加侧重于,从婚外包养关係去透视目前中国婚姻家庭中的问题,比如个体情感的兴起与婚姻的工具性强化之间的巨大张力。并且更系统地探讨亲密关係与大的社会变革,比如阶层变迁、乡城流动、消费主义兴起等,以及由此引发的「尊严危机之间的关联。和之前的博士论文已经很不一样。 

 

A:我的调查主要是中小商人和工薪阶层的二奶,并没有明星、富豪或者官员的二奶。很多人成为二奶不是计划性的。那些广州本地的女性,学历都不高,她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结了婚,或者交了打算以后结婚的男朋友,由老公或男友养着。但是因为一些原因关係破裂了,在找不到可以结婚的对象之前,做二奶就是一种「权宜之计」,她们可以维繫原来的消费和社交圈——因为消费不起的话就很容易被原来的圈子淘汰,这是她们很在意的。

对于那些农村来城市打工的女孩子来说,有些人通过当二奶积累了一批财富,甚至购置了房产,也可以挺直腰板,在生活和感情上有更多选择权。但也有一批人,我觉得她们是在试图逃开打工妹的宿命或者寻常轨迹,这个轨迹我指的是年轻的时候在工厂辛苦劳作,在城市生活苦闷,年纪大了以后回农村嫁给不爱的男人。这不是她们想要的生活,但也没有其他的出路。她们不会跟那个男人结婚,也攒不了多少钱,但是这段关係给了她们在城市「玩儿一会儿」或者「恋爱」的感觉。 

A:我会问我的男性受访者怎麽看待他们的婚外情,他们大多很坦然地告诉「我这是正常的」。一些跟我抱怨婚姻不幸福,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,而这些需求又是特别合理正当的,所以要在外面找。另一些则用「男人都这样」、「男人天生花心」的说法,他们认为男人最大的家庭责任是养家,而婚姻忠诚不是 

他们不会主动离婚,离婚有很多的现实后果,包括一些商人的事业是跟妻子一起打拼的。他们也强调自己对孩子和家人的责任,包括道义责任,但是有意思的是,他们的道德底线是不能「抛弃」尽心尽职的妻子,而不是不出轨。我曾以为他们会表示出愧疚,但没有。也许他们心裡有愧疚,但要强撑面子,给自己辩解。但我真切地觉得,我们当下的性别文化和婚姻现实给予了他们某种解释的可能,而这些正是更值得我们反思的。 

A:一方面,我们越来越强调个人的情感和慾望,另一方面,婚姻的工具性作用也不断强化,二者之间构成了巨大的紧张关係。具体来说,市场改革以来,我们鼓励个性解放,强调个体感受,期待着在亲密关係裡满足个人深层的慾望与情感,对婚姻的情感期待也有提升;与此同时,家庭承担了重要的现实功能,照顾的功能、经济的功能(包括家族企业)等等,几乎不堪重负,而这些功能的行使要求家庭稳定。因此,当个体的情感需求在婚姻中无法得到满足时,离婚又不可行,婚外寻求情感满足反而成了看似正当的理由了。

A:很多人觉得现在的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,经济上越发独立,亲密关係上越发要求平等,可能对一部分女性来说确实如此,但是统计数据并不乐观。根据全国妇联的妇女地位调查等一系列调查,适龄女性工作的比例一直在下降,而在性别观念上,比如对社会分工和两性关係的认识,则越发传统;比如,对「男人以社会为主,女人以家庭为主」这一说法的认同率从1990 年的44.2% ,上升到2000 年的47.5% 、2010 年的57.8% ,对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」的认同率从2000 年的34%上升至2010 年的44% 。 

在当下的婚恋文化里,男人们被期待给女伴提供更多的经济资源,买房、买鑽戒、送礼物、发红包乃至养家、养老婆、养娃。他们的经济付出也被赋予了很强的情感意义,被视为爱的表现和责任担当。对女性而言, 「被养」没什麽问题,甚至是值得骄傲的事情,表明有人爱。 

A:这不是洗白。我觉得谴责个体没有太大意义。婚外恋不是简单的个人困扰,而是一个颇具规模的社会议题。如果不去探究这背后更深层的社会文化原因,那麽我们都无法真正理解这个现象。这些社会文化原因包括巨大贫富差距带来的「过得更好」的渴求和不想「被落下」的焦虑、大规模城乡流动带来的社会和情感代价;还有我之前提到过的亲密关係中的性别逻辑、和个体情感提升与家庭工具性强化之间的巨大张力。 

A:坦率地讲,我给不出「药方」,在我看来婚外恋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,之后会如何发展还有待观察。在我看来,如果目前贫富差距的社会现实不改变,强调 「男人负责赚钱养家、女人负责貌美如花」的性别观念不改变,家庭既是个体的首要支持来源、又构成重要的压力来源的情况不改变,我不觉得婚外恋的状况会有什麽改变,变化有可能是,很多妻子也有了婚外关係。 

这裡有一个核心的现实问题是公平性的问题。与其说去防止男性发生婚外恋,不如事实上保障原配退出婚姻的权利,从法律和社会的各个层面,而不是妻子选择离婚的话,她整体的生活质量会有严重的下降,甚至还会遭受社会非议。我们进入了一个个体的情感、诉求、慾望不断获得正当性和合法性的时代,单纯的婚姻道德教化,意义不大。当原配妻子真正有了退出的权利和可能,同样是增加了男性婚外恋的成本,或许会构成事实上的约束。